成老对工作要求是很严的,非常重视质量和效率,谁对工作马马虎虎、敷衍塞责,他都不讲情面严肃批评。同时,对干部又是十分关怀爱护的,从不随意借政治运动之机乱整干部…[详细]
华岗同志的一生,虽然在党的地下斗争中多次担负了宣传部门的领导工作,但他又终究是活跃在文教学术战线上,特别是对于山东大学来说,他是解放以后第一任校长…[详细]
1903年1月生于北京,祖籍浙江余杭。1915年夏,考入清华学校。1923年8月赴美留学,专攻英语和欧美文学。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青岛大学并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北京师范大学。1949年5月移居台湾,先后任台湾省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长…[详细]
湖南凤凰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师之一。1931年—1933年在国立青岛大学任教。代表作有《八骏图》、《边城》、《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等。沈从文是30年代“京派”的重要作家,他所独辟的“湘西世界”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永恒意象和美好回忆之一…[详细]
杨向奎在1991年于山东聊城举办的一次有关傅斯年先生学术讨论会上有一句结语说:“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这句话实际上可以作为先生一辈子人生追求的总结。自少至老,始终不渝。无论从政治上和学术上看都是如此…[详细]
青岛虽然像诗一样,但是青岛时代的一多先生却没有诗。这没有,也不是绝对的,在这个时期的《诗刊》上,就刊出了一多先生的一篇长诗《奇迹》。《死水》之后,一多先生没有再出过诗集,这篇长诗也就在这个渺茫的人间流落了…[详细]
游国恩北大中文系毕业后,先是回故乡江西执教于中学。1931年,闻一多任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他极力向当时的校长杨振声推荐游国恩,于是1931年游国恩被聘任为中文系讲师…[详细]
原山东大学副校长、全国一、二、三届人民代表。冯沅君先生是学林仰重的中国文学史专家,一级教授,又是名垂史册的中国新女性作家,曾蜚声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文坛…[详细]
侯宝璋(1893-1967),字又我,安徽凤台人,中国病理学先驱者,医学教育家,著名爱国民主人士。1920年毕业于齐鲁大学医学院并留校工作。曾留学美国、德国、英国。任齐鲁大学医学院病理学系教授、主任,齐鲁大学医学院代院长;香港大学医学院病理系教授、主任、代院长等职…[详细]
陆侃如先生,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史专家、教育家、国家一级教授,在他70多年的人生历程中,对自己“学而不厌”、对别人“诲人不倦”,他在古典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不仅建树颇多,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材。他勤奋谦逊的治学态度和诲人不倦的为师之道,为海内外学人所共道…[详细]
王淦昌先生在科学战线上奋斗了六十多个春秋,将自己的全部生命无私地奉献给祖国的科学事业。他是我国杰出的物理学家,是我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基本粒子物理研究和原子弹、氢弹研制工作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详细]
王统照先生一生著作颇丰。他一面教书,一面勤奋写作。打开中国新文学史,在《新青年》、《小说月刊》、《晨光》等全国重要期刊上,处处有王统照的名字。他以小说、诗歌、戏剧、译著等多种体裁文学作品,丰富和装点了被开垦的新文学园地;并与其他文豪一起,清除文学垃圾,倡导一代新作品诞生…[详细]
八十年代初,有一部经济理论著作曾一度成为畅销书,短短一年时间竟十二次重印,印数高达265万册,并先后被译为英、法、日、西班牙等各国文字出版,这就是我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详细]
20世纪30年代的山东大学被称为其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由杨振声倡导确立、并由赵太侔“遵循效仿”的办学理念不但创造了这次辉煌,而且为山东大学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时至今日,仍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详细]
周学熙任山东大学堂校长(总办)时,按照当时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方针,整肃校风,订立章程,编印《中学正宗》一书,内选“四书五经”,孔、孟、程、朱等人的著作,用来教学,以正“中学根本”…[详细]
1926年,季羡林在正谊中学毕了业,考入新成立的山大附中。附中有两处校舍,一处设在北园白鹤庄,用的是原职业中学校舍。另一处设在老东门外的山水沟,用的是原矿业专门学校的校舍。季羡林在白鹤庄这处高中学习,而且在这里一改初中时爱玩的习惯,开始用功…[详细]
在激光器动力学、激光介质光谱及短波长激光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工作:自1981年发现Na2(b3∑g+ —x3∑u+)发射光谱后,又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12种新荧光谱区,5种非线性光学现象以及3种新激光。所领导的S2紫外激光超出美国同期水平;[O2(1△g)]2兰色激光是国际上首次作出…[详细]
蒋先生是一位学养深厚的语言文字学家,一生致力于语言文字学的研究而以文字学研究为中心;他又是一位饮誉艺林的书法家、篆刻家,早在四十年代他的书法篆刻就出名了。几十年来,他坚持“以学养艺,以人格滋养艺术”的理念,以丰厚的文字学学术底蕴从事书法和篆刻艺术的研究与创作…[详细]
赵太侔任校长后,文、理两院合并为文理学院(不久仍分开),取消教育学院在济南设立农学院(暂不招生),筹建工学院(1933年成立),由杜光埙任教务长,其他教学组织负责人基本未变。除坚持杨振声的“兼容并包,学术民主”的办学方针外,他加强学校下述四个方面的建设,并身体力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