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言 每个人小时候都听过一首儿歌,叫做《春天在哪里》。当然,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那么,爱国主义教育呢?是否也在“小朋友的眼睛里”?或者,是否在教育者的眼睛里? 我们不想抹煞教育的成绩,但是,我们不禁想给现今的教育提个醒:在目前的教育中,“爱国主义教育”到底在哪里? (全文)[评论]
堂堂一名大学教师,竟然不知道南京警报声为何声,这太不可思议了。再退一步讲,就算这名老师是“世外高人”,啥都不关心,当有学生告诉她这是为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后,她总该停下课,让全体同学起立,低头默哀吧。可她不仅没有这么做,反而称警报声影响了她上课。如此忘却历史,真让人悲愤无语。 [全文] [评论]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心中永远的痛,60多年着的那场浩劫相信给我们民族留下了一个大大的伤疤,很难愈合的伤痛。这样的行径不是在伤口上撒盐或是揭伤疤吗?我不知道这些人想给孩子带来什么?想教给孩子什么?难道那种照片挂在你家里,你不感觉到痛吗?难道把它挂在家里,听不到祖先的唾骂吗? [全文][评论]
对于文凭的过分看重,是学生们唱国歌“走过场、应付的”心态形成的黑洞。对家长和学校而言,成绩最好的学生便是最好的学生,升学率最高的学校是最好的学校;对学生而言,成绩决定一切,为了上大学似乎可以牺牲一切。在这种社会氛围之下,学生们唱国歌时穷应付、走过场,“唱不好国歌”也就不足为奇了。 [全文][评论]
《蜗牛》列入爱国主义推荐歌曲,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它所蕴涵的深意在于,俯下身子,贴近青少年的心理需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虽然“曲”不算很高,但是“和”者众多,总比“曲高和寡”的爱国主义教育更有效果,更有现实意义。 [全文] [评论]
教育为考试,考试为升学。对于这样一种教育制度,上世纪初期,林语堂即深恶痛绝,虽然说,现代教育的进步与成就有目共睹,但是,我们所进行的种种教育方式的改革,很大程度上,仍是围绕着书本,围绕着考试而展开。对于与考试联系不够紧密的内容,诸如前文提及的“一二·一”运动史实等历史知识,不仅一如既往地以生涩面容躺在教科书中,甚至,沾满尘灰地被冷落于一隅,难以真正走进年少一代心里,起不到历史应有的警示与启迪作用。[全文][评论]
如果我们的年轻人(甚至是全世界的年轻人)都不了解那段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不了解今天看来是酷In的器具、服饰、概念等,曾代表着让全世界在恐惧中颤抖的暴力和强权,代表永远不能愈合的战争伤痕。韩国女艺人李成延此次的“慰安妇题材写真”事件发生后,有不少经历过二战的老人气愤地表示,决不原谅这种往民族的伤口上撒盐的行为,难道如今的年轻人就这么没有判断能力?难道我们的历史书里写得还不够清楚?[全文][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