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学说、腾讯网、腾讯教育联合主办的“聚力同行 为梦想赋能”——2017国际学校发展大会已于11月12日正式落下帷幕。共有30余位演讲嘉宾、近400多位国际学校行业人员参与本次大会。
以前我们看国际学校,都觉得只有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才配用国际学校的称呼。但是,我们应该从更大局的角度去看。国际学校是一个修饰语,从国际角度来看,未来的民办国际学校通过自己的改变、创新、提升,将自己打造成中国最有竞争力的学校品牌,或最优质的教育内容。
国际学校不断增长,导致外籍教师成为稀缺资源。做好国际学校不能互相挖墙脚,行业的发展需要自律、自治。构建学校命运共同体,互相珍视、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因此,关注国家政策、避免恶性竞争,资源分享、人员共享、提倡共同研究,解决共性问题才能助力国际学校行业的稳健发展。
IB超学科学习是整体化学习,整体化学习有什么好处?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这就是综合式学习。IB越往上超学科是逐渐加多的。中国的课程是按部就班的学习,IB里面常常根据需要模块式学习,让孩子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IB于1991年进入中国,作为一种超越文化、背景、意识形态、语言、宗教等跨国家的国际化教育品牌,受到了包括中国在内150多个国家的青睐。IB领先教育模式给我们提供更多教育改革发展值得借鉴经验。特别是素质教育,全人教育方面。
国际学校在中国发展很久,很多学校呈井喷式成长。可是你会发现一点,新成立的国际学校其实他们的课程日趋同质化,越来越差不多,这种趋势会越来越明显。如果我们想要把学校的特色办好,在同质化的课程中,我相信校本课程会是一个品牌。
中国教育一直没有停止改革的步伐。作为国际课程学校,通过对中国学生实施一些西方课程体系的教学,观察学生们在国际课程体系里的成长,反思中国教育今后的改革方向,到底应该朝何方向改进。
家长选择学校的根本是教育教学,学校的服务根本也是教育教学。学校做好教育教学,就是很好的招生策略,产品够硬,自能基业常青。
传统应试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把资源用在5%的顶尖学生上。可是这样做以后,95%的学生,便失去了学习兴趣。未来要改变中国的,不见得是5%的顶尖学生,却很有可能存在于另外95%的学生当中。
中西方教育观点不一样,西方教育是建立在古希腊这样一个教育体系,苏格拉底认为教育者一个终极目标是把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出来,那么教育就是成功的。而我们中国教育老师是权威,注重知识传授,如果学生把老师的品质都模仿到,那么教育就是成功了。我觉得这个是一个比较大的区别。
通过专门的观察和研究发现,针对教学大纲,学生在阅读、对个别词汇的解析以及一些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意思方面有一定学习困难,这些困难导致学生写作时无法用流畅地使用语言。在第一语言方面出现这些问题,导致在写作过程中无法使用更多样的词汇取得RCE方面的好成绩。
在做融合课程时,简单说“要取东西方之长”,落到实处是考虑如何全方位地融合,包括课程理念、目标、结构、标准、教学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管理、评价和保障等等。加入惠立之后,我亲身感受到英国传统模式下的课程跟中国课程具有极强的可融合性,相较于与美国课程的融合,它的难度会更小。
我们国际化课程,因教育对象是中国学生,所以不能关起门来做教育,原汁原味的西方课程虽好,但因为你的学生、老师、管理体制,校门外的家庭、社会不是一个北美欧洲系统,我们的社会及教育生态和国际教育未来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就课程来论课程是不够的。
从未来发展的走向来看,中国要逐步走向国际舞台的中央,要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拥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是社会所需。无论从历史发展看还是从未来发展看,中外协同管理都是未来融合性学校的发展方向。
环境为何要称为灵动的空间?环境是幼儿的第三方教师,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含义。环境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室。除物质环境外更应该要考虑的社交、情感和人文的环境。我们先做一个破冰游戏,思考环境要考虑哪些要素。创造灵动的空间要遵守哪些原则。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腾讯公司 版权所有